"他人在国外,每天隔着屏幕说早安晚安,这样的恋爱能结婚吗?"表妹抱着手机跟我吐槽时,我正把晾好的衣服收进衣柜。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小区里那对老夫妻——张叔和李姨,一个在北方看孙子,一个在南方带外孙,结婚三十年分居十五年,去年李姨生病,张叔连夜买站票赶回来,在病房里守了七天七夜。远距离友衰的婚姻就像这晾衣绳上的衣服,晒得好了是风景,晒不好就是霉斑。
一、别被"距离产生美"忽悠了:先算算经济账
我朋友小琳和男友谈了三年异国恋,去年结婚时算了一笔账:机票一年八趟,签证费、隔离费、时差导致的请假扣钱,三年下来花了二十多万。更要命的是去年小琳流产,男方赶回来时孩子已经没了,两人在医院走廊里抱头痛哭,小琳说:"要是他每天能给我煮碗红糖水,我们也许不会走到今天。"
现在年轻人总觉得视频通话能代替见面,但真遇到急事就知道差距了。我同事老周的父亲突发脑溢血,他从上海飞回成都,光是转机就花了六个小时。后来他说:"在飞机上我盯着舷窗外的云,突然明白什么叫'远水解不了近渴'。"经济账不光是钱,更是时间成本、机会成本,这些都得提前掰扯清楚。
我有个远房表姐更绝,和老公分居八年攒下两套房,结果去年离婚发现,两套房都在不同城市,卖了还不够还贷款。现在她带着孩子租房子住,跟我说:"当初觉得距离能保鲜,现在才知道距离只会让感情像风干的橘子,越来越皱。"
二、信任不是嘴上说说:异地恋最容易养出"侦探"
我表弟和女友异国两年,有次女方手机坏了,三天没联系。这哥们直接请假飞过去,结果发现人家只是手机进水送修了。回来后他跟我说:"在飞机上我一直在想,要是她真劈腿了,我是当场翻脸还是假装不知道?"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,比直接吵架更折磨人。
心理学有个"不确定性减少理论",说人越不确定越爱猜疑。我闺蜜小美和老公分居时,有次翻到对方购物记录里有女士香水,当场视频逼问。后来才知道是给客户买的伴手礼,但这件事成了两人心里的刺,现在提起还吵架。信任就像瓷器,摔碎了粘起来也有裂缝。
更现实的是,远距离容易滋生"精神出轨"。我认识的几个异地夫妻,有的在网上和陌生人聊暧昧,有的参加同城活动发展出"蓝颜知己"。不是说所有人都会这样,但距离确实给诱惑提供了温床。就像把巧克力放在孩子面前,你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能忍住不吃。
三、孩子不是粘合剂:远距离养娃是场噩梦
小区里王姐和老公分居五年,孩子从小跟奶奶睡。有次孩子发烧40度,王姐在视频里急得直哭,老公还在国外开会挂断视频。后来孩子长大跟爸爸不亲,有次家庭聚会,孩子当着所有人面说:"我爸爸是手机里的照片。"王姐现在后悔得直掉眼泪。
教育专家说,0-6岁是亲子关系关键期。我邻居家孩子,父母长期不在身边,现在上小学了还尿床,心理医生说这是"情感缺失症"。远距离夫妻就算视频通话再频繁,也代替不了真实的拥抱和陪伴。就像养花,天天视频浇水,花还是得晒到太阳才能开。
我有个同学更惨,和老公分居两地,孩子上学没人接送,有次下雨天孩子摔进水坑,回家哭着说:"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?"现在这同学正在办离婚,她说:"我可以忍受孤独,但不能让孩子跟着受委屈。"
四、远距离友衰的"幸存者"都有这些特征
当然也不是所有远距离婚姻都失败。我们单位老陈和老婆分居十年,现在感情反而更好。关键在于:第一,两人有共同目标(给儿子攒出国钱);第二,每天固定时间视频(雷打不动晚上八点);第三,每年至少团聚四个月(老陈把年假都攒着用);第四,财务完全透明(工资卡都在老婆手里)。
这种婚姻就像放风筝,线得攥在两个人手里。我见过最聪明的夫妻,男方在国外工作,女方在国内考注册会计师,两人约定三年后回国团聚。这三年里,男方每月寄回工资的70%,女方把家里老小照顾得妥妥当当。现在他们在杭州买了房,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但这样的案例太少见了。更多人是像我之前说的表姐,开始觉得"距离不是问题",后来发现"距离是所有问题"。就像买鞋,销售员说"这鞋穿久了会松",但你不能真买小两号的指望它自己变大。
结语:远距离友衰能不能当夫妻?没有绝对答案,但有三个问题必须问自己:第一,能不能接受关键时刻爱人不在身边?第二,能不能忍住不查对方手机?第三,能不能让孩子当"留守儿童"?如果三个问题有两个答"不能",趁早打消念头。婚姻不是浪漫电影,是柴米油盐的琐碎,是孩子哭闹时的拥抱,是生病时递来的一杯热水。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,远距离给不了。要是真决定走这条路,记得把"团聚计划"写在结婚证第一页——毕竟,再美的风筝,线断了也就飞了。
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