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年4月起,日本将实施“儿童与育儿支援金”制度:所有加入公共医疗保险的国民——无论单身、已婚或有子女——均需按收入层级缴费。年收入200万日元(约9.3万元人民币)者每月缴350日元,年收入1000万日元(约46万元人民币)的高收入者则需支付1650日元。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大儿童津贴(每个孩子18岁前累计可获146万日元)、托育服务等生育支持。
政策一出,“单身税”的标签迅速引爆舆论。共同社民调显示,超过60%的民众明确反对,其中42.1%直指“制度不公”,远高于支持者的32.8%。单身者在社交媒体怒吼:“我自己都活不下去,凭什么养别人的孩子?”而政府辩解称,这是“全社会共担育儿成本”的必要之举。
一、争议漩涡:当“支援金”变成“惩罚税”
公平性质疑成为焦点。政策要求无子女群体缴费,却将福利定向分配给育儿家庭,形成“义务捐款”效应。一名东京上班族坦言:“每月被扣650日元,看着工资条苦笑——原来不结婚也是罪。”尤其刺痛低收入群体的是,年收入仅200万日元的贫困阶层仍需缴费,而日本约75%的18-34岁未婚者与父母同住,本就挣扎于生存线。
更深层矛盾在于社会结构性歧视。LGBTQ群体因日本不承认同性婚姻,无法享受育儿补贴,加剧了制度不公;已婚家庭已享有“配偶控除”(配偶税收减免)等政策红利,进一步拉大差距。民众更担忧此例一开,医疗保费可能被挪作他用,动摇社保体系信任根基。
二、政策背后:少子化的“国难级”恐慌
日本政府的焦虑植根于人口断崖式下跌。2023年,新生儿仅72.7万人,总和生育率跌至1.20的历史最低点,东京甚至跌破1.0;总人口同比减少86.1万,创55年来最大跌幅。若趋势不变,2070年人口将从1.2亿锐减至8700万,6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0%。岸田政府称此政策是“扭转少子化的最后机会”,目标是到2028年筹集1万亿日元(约462亿人民币) 补充育儿资金池。
然而,征税真能催生吗?数据揭示了残酷现实:经济能力与婚育深度捆绑。年收入低于200万日元的男性未婚率超70%,而700万日元以上者未婚率不足20%。年轻人直言:“我也想结婚,可现实不允许!”在东京物价年涨3.6%、米价飙升93.7%的背景下,婚育已成奢侈品。
三、治标之困:为何“花钱买生育”难以奏效?
经济补贴对生育率的拉动作用早已被证有限。法国为三孩家庭提供每月约7000元人民币补贴,生育率仅1.8,且依赖移民支撑;韩国2024年生育率回升,靠的是“真金白银”:一胎补贴200万韩元(约1万元人民币),婴儿每月再领100万韩元。反观日本,现行政策虽将儿童津贴延长至高中、三孩月补翻倍至3万日元,却未触及核心矛盾——
职场文化窒息婚育空间:日本全球性别差距排名第125位,企业因担忧产假成本而歧视育龄女性;
社会保障网脆弱:非正规就业者占劳动力40%,收入不稳削弱抗风险能力;
代际贫困循环:政府数据显示,儿童贫困率长期高于13%,补贴难以覆盖教育竞争等隐形成本。
更荒诞的是,政策可能适得其反。为避税,年轻人策划“友情婚”(登记结婚但分居),重现日剧《逃避虽可耻但有用》的契约婚姻;逆反心理则让部分人更坚定“躺平”:“既然单身有罪,不如彻底不婚!”
四、破局关键:从“征税驱动”转向“系统重建”
要真正逆转少子化,需超越财税手段,构建“敢生愿养”的社会生态:
劳动改革迫在眉睫:缩短加班文化(日本全职员工年均加班超600小时)、保障同工同酬,尤其需消除职场性别歧视;
居住正义是基础:通过公租房、房贷贴息降低安居门槛,目前仅15%地方政府参与新婚住房补贴计划;
托育服务普惠化:2026年全国将开放6个月至3岁幼童托管,但覆盖率待观察;
包容多元家庭:承认同性婚姻、保障非婚生子权益,扩大政策受益面。
结论:社会共担,不能等于“单身买单”
“单身税”争议的本质,是少子化治理的路径之争。当政府将婚育成本向无子女群体转移,实则是将系统性社会危机简化为“谁该买单”的算术题。历史证明,法国、韩国维持生育率接近2.0的核心经验,是政府承担约60%的育儿成本,而非向特定群体征税。
日本需要的不是“惩罚单身”,而是重塑一个让年轻人看见希望的生态:工作不必“过劳”,住房不必啃老,婚姻不必“友情”,生育不必孤军奋战。毕竟,人口悬崖下没有赢家,但通往未来的路,绝不能靠对单身者的道德绑架铺就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学予明天
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